在生成的三维格点文件过程中,由多个无规则离散分布的观测点向“数据中心”提交的实况观测数据开始。 该实况观测数据集Raw Data (RD)的每一条记录均具有(经度、纬度、高程)空间分布属性及类数据。当观测点所在(经度、纬度)点位于:
- 陆地区域时,观测数据的高程一定 ≥ 观测点所在(经度、纬度)点下垫面的地表DEM数值。
- 海洋区域时,观测数据的高程一定 ≥ 观测点所在(经度、纬度)点下垫面的海床DEM数值。
在软件利用RD向非观测点空间位置做插值处理前。操作员需为软件给出三维格点的经纬度间距及目标层高程约束,以便软件生成符合要求的三维格点文件。以MODAS数据为例,在三维格点数据文件中,经纬度间距是均匀的1/12度而深度间距是非均匀的51层。数据格点深度间距分布为: 0, 5, 10, 15, 20, 25, 30, 35, 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750, 1800, 19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6500, 7000, 7500, 8000, 8500, 9000。
当软件在做三维格点处理时。如没有下垫面的DEM数据约束的情况下,当对海洋中某一经度、纬度(X,Y)点做插值产生数据格点时,假设该(X,Y)点深度为100米。如程序按MODAS的深度序列Z=(0,5,... 9000)逐层插值计算,则深度大于100米的数据格点三维分布将被埋入在下垫面的海床体内的错误地理空间中。因此为确保插值产生的数据格点准确分布在三维水体中,程序在插值计算前必须对目标经纬度点的深度Z做DEM冲突验证。即在Z同时满足下列两条件时,才可进行插值计算:
- Z ≤ 0,即位于海平面下
- Z > 目标经纬度点的DEM数值,即位于下垫面的海床表面高程之上
依据上述分析,软件平台中需提供一将RD经插值处理生成为三维网格格点文件工具包。主要目标是对导入的RD数据按用户给出的经度、纬度、高程确定步长自动循环操作, 包括: